中秋節起源於中國,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,古時稱為仲秋,因此民間稱為中秋,
又稱秋夕、八月節、八月半、月夕、月節,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,象徵團圓,又稱為
團圓節。
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朝,元末朱元璋起兵時以月餅秘密傳遞「八月十五日殺韃子訊
息,洪武元年(1368年)朱元璋將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。明清時期,中秋節已經
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。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,寓意家人團圓,寄託思
念。同時,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。
中秋節吃月餅,和端午節吃粽子、元宵節吃湯圓一樣,是東亞地區的傳統風俗。月
餅以、冰皮月餅(香港)、廣式月餅、蘇式月餅、京式月餅最有名。此外,火腿月餅
(雲南)、椒蔥月餅(江西)、薄酥月餅(湖南)、冬瓜月餅(四川)、水晶月餅
(陝西)、三白月餅(黑龍江)、海味月餅(山東)、雞絲月餅(清真式)、酥皮芋泥
月餅(潮汕、福建)、蛋黃酥 (台灣)等。 在台灣,中秋月餅並不只在中秋時食用,各類台
式月餅如蛋黃酥和綠豆椪即使在非中秋時節仍可能買得到,就如一般糕餅一樣。
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,由於時間的推移,月餅已經異化成中秋節食品
和禮品。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出現,根據《洛中見聞》,唐僖宗曾在中秋節當日
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。北宋之時,該種餅被稱為「宮餅」,在宮廷內
流行,但也流傳到民間,當時俗稱「小餅」和「月團」。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曾經提及:
「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飴」,當中的「小餅」也即是月餅。而「月餅」一詞最早見於
南宋吳自牧《夢梁錄》中,那時的月餅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物,後來才演變成圓
形,寓意團圓美好。
|